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

浮士德(1994)觀後感

*本文含有很多個人觀感,可能引起愛好者不快。

  浮士德(Faust),IMDb:7.5

  為斯凡克梅耶(Jan Svankmajer)於1994年所拍攝,改拍同名原作的現代劇。就如同原子映象官方部落格所述,斯凡克梅耶是位黑色幽默大師,而僅看此片的我,除此以外,不能同意更多。

  在本片中可以看到紙薄的耶穌、手動的閃電、拼裝的木偶天使、藏在人中的惡魔、自願套上繩鎖成為粗操木偶博取觀眾歡笑的主角,徹底運用傀儡戲的特點,組合幽默又諷刺的舞台效果。不僅揭露神魔的遮羞布,也同時對一般以為的日常美好塗染糞土,廁所是幻想與現實的通口,大嘴咀嚼骯髒腐朽的食物,老舊戲服底下被生理反應控制的肉慾……不一一詳提。但,若想要為本片說上更多,看完只覺得完全不滿足。

  什麼地方不滿足呢?不是說缺乏劇情張力、暗示等,但是回顧相似題材的作品,只能說面對太多枝節戲法,卻看不到除了毀壞腐朽以外的其他內容。當然這也許只是一人偏頗之見,光只有前段辭彙堆積,無法說明什麼,以下便提及感到遺憾的細節。

  開頭便逐漸遍布非日常入侵日常的預兆,十分有趣,諸如一手抱孩子一手拖人偶的婦人,只因在不該出現地點就能擾亂日常的黑雞,麵包裡挖出空無一物的雞蛋等,很多地方似乎是將連續的影像剪去中間連貫的部份,達到跳躍、時間異常的氣氛,而且極富象徵性,這些都十分的好,但也許導演實在是熱愛驚悚效果?喜歡不斷穿插異常情景,而有時候似乎有些過量,且看不出除了獵奇以外,還有何種意義……甚至會成為雜訊,也許對一般觀眾會有震撼效果,但對於在下這種重口味的獵奇愛好者,只會有「阿,又來了,什麼時候結束阿?」這種感覺,例如片中一位戀屍拾荒者,除了引導劇情,最後讓人知道「阿,又是個無限Loop」,若要牽強附會說,這表現人因私慾把他人作為物品看待,呃,就會覺得實在有比此種更好的呈現方式,人私慾的可怕不是在夢境、劇場中,是在習以為常的日常,我們以為安全的世界,這樣的批判性才夠有張力,與讓人感同身受吧。這絕對不是題材的限制,而是如何去真正結合現實與魔幻,而不只是拼湊,更讓日常習慣變得異常,才更能表現出此種題材的優勢吧?

  同樣,對於很多可以更深描寫的點,也覺得力度欠缺,如上帝與惡魔的描寫,也許是在下偏頗了,不過更覺得英格瑪柏格曼在《芬妮與亞歷山大》一片中,那樣的傀儡上帝更強而有力。也許是對反覆的滾頭有點厭煩ORZ,但滿喜歡魔鬼的形象,就如同另一個自己,笑。

  再者,對於片中一再玩弄食物與貶低赤裸情慾,看了只有感覺「恩,是阿,生理動物本能嘛,那你想說什麼?」,只能說幽默十足,內容不足?當然也許是在下愚鈍,看不出有什麼意涵在,只感覺就像玩泥巴的孩子,把泥巴搓成糞便的樣子,然後丟到你身上,便指著你說,「便便、便便」,這就是我看時無言的感覺。

  還有非常遺憾的是,浮士德十分精采的是人對於知與慾的無限追求,但在該片中除了主角唸台詞,或是跟惡魔鬥嘴,說你也不比我聰明,喔,對於知識的部份好像就沒什麼描述了?這算是另一種的惡魔式嘲笑嗎?知識的無價值,沒有人能知道「知識」,變成無用的知識,恩,好像看該片從頭到尾在破壞,戳破上帝、打爛天使,食物變糞土,情慾剩獸慾,人類變傀儡或屍體,就這樣?其實我也不用特別看片子,去看自殺者的遺書,可以更強烈感受到世界的虛無感吧……

  人變成傀儡這點,唉,算是本片重點?但也看得我疲乏,人因慾而變成傀儡,甚至沒有上帝惡魔來為人類開脫,是他人、社會、大眾的魁儡,可是仍覺得表現不夠,尤其是中間戲弄惡魔一段,讓在下覺得充滿雜訊,人變成傀儡最可怕的不是意識到的,而是無意識的,甚至把他人也變成傀儡,但在片中真的著墨於其他,呃,戲劇張力?太多,導致要點模糊,真讓人難以有什麼感觸,不斷被打斷,變得剩下「喔,好熱鬧阿」。

  最後以空車結尾,也許是太在意料之內,還是老套了什麼,只覺得這一點都不夠惡魔阿!當然也許是個人偏好,但我覺得年輕人或老婦人無心撞車,或是因臨產匆忙而撞車,都比空車更感受到生命價值的衝突、諷刺,空車只會覺得像是惡作劇或是無原因,就僅是如此,離身處在「安全」現實的我們太遙遠,無法被震憾啊!

  「影迷有兩種,一種是從來沒有聽過斯凡克梅耶,一種是看過他的作品並知道自己遇到了天才。~New Yorker」——引用自原子映象官方部落格。

  唉,不是我毒舌,而是天才要以天才的標準評價,對吧!此片還是有很多優點啦,如果喜歡魔幻性質的黑色幽默,那也許很喜歡本片吧?但看完此片後,再看《隱藏攝影機》,就覺得後者真是洗鍊而有力多了,嘆氣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