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

四月三週又兩天觀後感


*嚴重劇透,怕透者快按上一頁喔!

  4月3周又2天(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),IMDb:7.9 

  不免俗的介紹一下該片,該片曾在2007年第60屆坎城國際影展獲得金棕櫚獎和國際影評人獎,同年亦獲得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等獎項。(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)

  要說來頭很大嗎?笑,也許是因為對墮胎抱持接受的態度,所以在看該片時,反而最深刻的不是整片核心,而是發生在這短短一天中枝微的欺騙、罪責、冷漠。

  整片十分緊湊,不偏不倚地還原造成不幸的碎片,同樣也沒有多餘、煽情的音樂,重現人如何乾澀地面對時間流逝、面對他人,鏡頭也如同劇中他人就在旁邊觀看,冷漠不動,全劇瀰漫無法紓解、逃脫的壓抑,而不斷看到人們藉助抽煙。

  提些覺得很有感觸的細節。劇中懷孕的嘉碧塔,也許是為了自我保護,或是開脫?說謊或試圖隱瞞事實,以致牽連室友歐蒂莉亞,而後者對嘉碧塔的謊言一無所知,謊言從無惡意變成惡意。

  片中描寫性交易的部分十分恰好,並非直接拍攝,而先拍攝嘉碧塔心慌抽煙,然後回房去廁所開水,假裝在使用?直到歐蒂莉亞赤裸下身進入,不發一語,完全表現出不願面對的逃避。也許,有人會在此責怪祕醫趁弱欺人,或是嘉碧塔自私說謊,或悲嘆歐蒂莉亞交友不慎、太不小心等,確實,片中事後,原是朋友的兩人開始互相罪責,為自己開脫,又轉責怪介紹人,儘管對方也許只是單純好心。當遇到了不幸,究竟是誰的錯?祕醫不過是自私,而嘉碧塔也是自私;歐蒂莉亞熱心助人卻不小心,介紹人也是熱心助人卻不小心,但只是兩人受害搞得一身灰,就有權力責怪他人?並不是說自私是合理,不小心應該被原諒,而是面對不幸,可以片面地全盤歸罪於一人嗎?而我們以後又能為自己的自私、熱心卻不小心自我開脫嗎?

  到歐蒂莉亞赴宴一幕,男友顧慮的全是面子,卻任由歐蒂莉亞的學歷、父母擺在餐桌,拿來作伴飯話題。那幕的表現也十分棒,一個鏡頭到底,觀眾就如同桌邊一員,看著歐蒂莉亞被夾在人中,兩側直言指點。而當兩人總算能離開餐桌,男友追問何事,歐蒂莉亞說到墮胎,並反問若今天換成自己如何,男友開始避而不談,說不會發生等等,最後則在追問之下,心不甘情不願地說會娶她,這一切都被歐蒂莉亞看在眼中。我們能說這是誰的錯嗎?對他人的冷眼旁觀,以他人做話題,或是只想享樂、不想負責。歐蒂莉亞是孤獨一人的來,孤獨一人的回去。

  我們有人能幫忙嗎?我們願意幫忙嗎?

  嘉碧塔墮胎表現出人如何熱心而被牽累;赴宴一景則表現出人不願負責,不想被拖累。沒有人可以承擔、幫助,只有孤單一人面對。

  當歐蒂莉亞回到旅館,旅館正舉辦喜宴;心急的歐蒂莉亞,對比散漫談笑的人員,都表現出反差。雖然看到胎兒的一幕,有人說怵目驚心,不過我還是覺得,不直拍比較能造成恐懼,當歐蒂莉亞想觸碰,卻響起旅館電話的那一刻,是我覺得最有感覺的時候,但看到了令人膽顫的真面目後,就覺得不太可怕……看到彷彿沒進入狀況的嘉碧塔,歐蒂莉亞只能獨自一人帶著死胎出外丟棄,寒冷無光的街道,彷彿無處可逃,四面壓迫。

  最後歐蒂莉亞回到旅館,卻到處找不到嘉碧塔,一整天下來為嘉碧塔擔心、奔走、看人臉色、宴會遲到、跟男友吵架,甚至出賣身體,最終著急著找剛墮完胎的病人,結果只是肚子餓想吃飯。不管如何,人還是要活著,我想,也許有人會說嘉碧塔宛如墮胎的不是自己,毫不相干一樣,但我想人還是要活著,沒有大哭憂鬱、想自殺難道有錯嗎?

  當嘉碧塔問起胎兒,歐蒂莉亞說了「永遠不要再談這事,好嗎?」,也許是無法面對、無法承擔,也許是事後再說也沒有意義,這讓我想起之前祕醫離去兩人在房裡談起是誰的錯,最後也說「現在說這些已沒意義」,而當歐蒂莉亞質問男友時,他也回說「這有什麼好想的?」,「如果你沒懷孕,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好談的」。人在事前沒有思考可能的後果,斷定那不可能,而當事後,卻又沒人能承擔,也無力反省。但,真的不會有下次?真的遺忘、不談就沒事了嗎?

  回到整片圍繞的主題墮胎,沒有人問過胎兒要不要被生下來,也無人能問願不願意死去,人只是自私,不願或無力承擔當初沒有「想」的後果,自私地無避孕作愛,又自私地墮胎。

  看完本片,我們真的還能若無其事地繼續宣稱「自私無罪」嗎?我們又真的能夠負責,能夠承擔自私、不小心的後果嗎?

1 則留言:

可愛的馬 提到...

最近剛看完這部讓人難過電影
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時
無意中發現你用心陳述的BLOG
很認同你BLOG裡的觀點
有空我會再看看你BLOG其他的內容
謝謝你